从2015年7月到2019年12月,历时四年零五个月的研发、试制、测试与生产准备工作,理想汽车首款产品——增程式智能电动车理想ONE开启批量交付,李想的“理想”照进了现实。作为一名80后创业者,从泡泡网到汽车之家再到理想汽车,李想是普通人眼中的异类。毕竟,创业成功且有一定基础身家又把自己80%的钱投入新领域再创业的人,少之又少。理想汽车是李想的第三次创业,高三就开始创业的他非常反常规,强吸收也强输出。除去真诚和开放之外,最打动我们的是他的演进能力与意识。出身于草根而对自己又有所要求之人,往往比精英更可怕。因为他们深谙系统的强大,知道系统体系演进的重要所在,但又不故步自封,时刻谨记进化的力量,无论是自我还是组织。 今天这篇文章,梳理了李想在亿万课程上分享的内容、他的个人微博、以及媒体采访等,涉及他在战略布局、竞争与对手、组织建设、产品塑造、个人成长等方面的观点。12月,宜复盘也宜展望,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触动。以下,Enjoy:
01 一切机会都来自于技术的重大变革。纵观人类整个发展史,技术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,每一次技术重大变化背后的根源,其实都是能源的变化。 02 如果选择一个落后的生产力,那就没有任何机会,今天的创业更是如此。只用互联网的技术,不用互联网的生产力,那么生产力还是落后的。从历史来看,越是牛叉的、能够改变社会的技术,越不需要变本加厉地烧钱、堆钱,而是很自然地和经营健康的业务、产品、管理一起产生。相反,通过烧钱憋大招成功的技术寥寥无几。 03 我们已经经历了线上流量革命和交易流量革命,新一轮的机会是线下流量改造,改造最核心的原因是全面的数据化。从应用层来说,线下要改变效率,包含两个方面:一个是交通自动化,理想汽车做的就是这件事;还有一个就是空间自动化,充分提升空间效率。 04 选完生产力,就要看行业。进入一个行业的时候要判断这个行业有没有重大问题:如果这个行业有重大的问题,你就要思考能不能解决问题;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,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。很多行业看着很大,杀进去以后发现所有人都没有赢,输了一片。 05 我所在的汽车行业有四个特点,第一是长周期,第二是容错率低,第三是对人的要求非常高,第四存活率低。战略几乎没有任何的容错率,所以战略极为重要。到底什么是战略?战略就是三句话和两个结果:三句话就是在什么市场、在什么时间点、和谁竞争;两个结果就是:要么赢,要么死。06 创业公司战略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?第一是“搂草打兔子,顺便赚一点钱”。我不相信任何企业搂草打兔子能成功,基本上都是巨额亏损,最后停掉这个业务。第二个是“试一试”,也从来没有成功过,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没有“试一试”这个概念。07 战略第一重要的是用户需求。对于初创企业来说,选定的用户群必须是增长用户群,没有任何一个初创企业可以通过做一个负增长的用户群而壮大。不知道自己的用户是谁,几乎是所有企业最后“折”的第一原因。一个HR团队的用户可能是管理层也可能是员工,这种不同的设定会造成不同的结果,设定高层和管理层为目标用户的HR团队和服务于员工的HR团队结局是肯定不一样的,一念之差结果就很不同。 08 再往下,更关键的一点就是你到底在和谁竞争,选对对手很关键。竞争对手不一样,竞争最后的终局就是不一样的。当年电商做得最大的是当当,但马云并没有选择当当作为竞争对手,他那个时候选择了沃尔玛,于是我们看到今天阿里的GMV远超沃尔玛。很多时候我们最怕的是没有竞争对手,因为很多时候你会发现竞争对手不是你想象的那样,有些公司跑了好几年才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。09 竞争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于,不能忽略销量。任何一个行业的销量,都是价值除以价格:价值远高于价格,销量就会巨高无比;价值低于价格的时候,销量肯定下滑。要想增加销量,你能做的有两方面:第一个是不断地提升价值;另外一个是,如果价值不能提升时,就降低价格。 10 在哪个时间点上竞争?每一个企业和行业各不相同,所以在定战略的时候节奏非常关键。有的企业快一点,两三年完成一个战略目标;有的企业处于上升期,可能需要五到十年制定战略——战略根据你的行业决定。11 企业在具体的时间点做分析,要知道进攻的是什么?一座山、一片海还是一个平原,不同的目标使用的武器是完全不一样的,不能用潜艇、巡洋舰去攻打山头。这背后需要全面的分析,只有全面地分析好了才能真正地进步和创新。
12 我自己本身是做战略出身的,创业和过去打仗很像,战争对我们很重要的提示是:我们是借助别人的帮助走上这条路的,只有我们有好的团队,有内心的相互支撑和支持,才能打好仗,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竞争环境下。二十年前创业时可以犯无数的错误,十年前可以犯很多错误,但到了今天,像融资、战略、人才储备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直接出局,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。所以,今天的创业环境对团队的要求非常高。
13 在思考战略之前,要先想好怎么组建团队和招人。作为一把手,每一位CEO都会有自己的核心团队和合伙人。合伙人到底意味着什么?为什么合伙人如此重要?合伙人第一重要的是承担责任,第二重要的是要能独当一面,第三重要的是能够在他所处的领域里面,永远找到比他强的人,而不是他自己觉得自己多么牛叉,这背后是能力和胸怀。只有把这三点都实现的人,才能算是真正的合伙人。14 创始人在一项业务实现了“从0到1”的开启后,要把60%的时间放到组织建设上来。为什么要搞组织建设?因为创业公司想招到所有最优秀的人才是根本不可能的。我们今天所能付出的薪酬竞争力,和华为、阿里、腾讯这些企业是没法比的。创业的机会在变少,大家就业也在变得越来越现实。我们用的可能是六七十分的人,通过组织建设可以批量地培养出八九十分的人,也只有通过好的组织建设才能招进来更多八九十分的人,这是很重要的。 15 使命愿景是一个望远镜,打仗的时候不能人人都拿着望远镜看。如果所有的士兵都拿着望远镜,直接就跑了,因为望远镜看到的既有机会也有风险,我们要做的是把机会握住,把风险规避掉。16 做整个组织建设,首先要回答几个相对哲学层面的问题:第一个是我们是谁?也就是我们企业到底是什么,企业就是三个,使命、愿景、价值。我们为什么创办一个企业,我们希望这个企业长成什么样子,我们企业以什么样的要求和选择来支撑。这里面最后落到的点就是——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?17 亚马逊、谷歌、脸书这样的顶尖企业,他们在招人时都有一个不变的核心要求:只招成年人。成年人意味着什么?成年人意味着自己可以主动做选择,可以承担责任,能够不断地问自己“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”。18 解决完“我们是谁”,第二个问题是“我们要到哪里去”?这是我们的使命愿景所引出来的战略。所有千亿美金的公司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,就是他们都会在整个团队里修一条“路”。这条路帮助整个团队统一语言和话术。这条路的好处是什么?当企业大了以后,每个人都能朝一个方向跑,大家都能照着这条路或这个手册去做,是整个价值观的落地。这条路对员工而言也不是限制,起点上有的员工是在一辆跑车上跑,有的员工是在一辆SUV上跑,有的员工是在一辆拖拉机上跑——都可以。但有了这条路,创始人能很好地识别出来谁是跑车,谁是拖拉机,就可以把拖拉机升级成SUV,把SUV升级成跑车,整个体系就建立起来了。 19 我们团队是用OKR的方式,把2025年的关键目标细到每一年、每一季度,甚至我们会细到每天写日报。最开始大家可能很反感,但慢慢就会发现,随着OKR的推行,70%的会议都省掉了。因为我们自己开发的在线系统,所有触达的人有没有接收和反馈所传递的信息,全部都能清楚地知道,而且信息传递的质量非常高,整个信息体系都是透明的。 20 关于OKR,我们自己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坑。做的时候我觉得还是马老师讲得最清楚:晓之以情、动之以理、诱之以利、绳之以法。第一步是要有仪式感,第二步是从头部开始,自上而下,第三步是运营和激励。 21 很多时候,CEO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判断,什么东西好像都离不开我们,这其实是因为自己管理烂。而管理烂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垄断,也就是整个工作系统没有搭建好,当把整个工作系统和战略资源分布分配都实现“在线化”的时候,所有问题最后都会变得大不一样。 22 什么是一个好的企业管理?就是这个企业给自己员工用的系统,跟给用户用的系统一样好用,但这几乎没有几个公司能做得到。两者搭配,最后我们会收获一个可衡量的成长性组织,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成长。 23 我们对理想汽车员工的成功做了非常清晰的定义,五个关键词——被尊重、被信任、有成长、有成就、有回报。这五个关键指标有一个关键指标出现问题的时候,员工的工作量就会出现问题;有两个指标出现问题的时候,员工一定会有问题,如果他是一个优秀的员工一定会离开你的企业。 24 关键不是我们说了什么,而是我们到底做了什么,包括我们建立组织发展部,都是为了把成长型组织做下去。HR把人招过来,只有简单的培训是不够的,得有人协助团队真正有效地去成长。真正的成长需要一些辅助的、高效的工具,包含问题的解决也包含信息的分享。如果一个企业所有跟组织相关的人,每天做的事情都让他自己在成长,也能够帮助团队解决问题,同时企业提供的系统在成长,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成长型组织。 25 组织一旦形成系统,会提高整个组织的底线,系统并不会提高上限,但一定会提高下限。如果在这个系统上跑的人,起点就是80分,那么经过这个体系和培训训练后所有人都会是80分起。 26 我最核心的关注不是一个业务怎么样,而是团队成长的速度怎么样。一个团队成长为什么样的团队,100%会获得什么样的结果,这是一件很公平的事情。 27 真正来说,效率才是一个企业核心的本质。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科技企业,人效比是一个很好的衡量的方式。我们企业的需求是人效做到行业第一,因为效率是我们真正的本事。
28 以我过去创业的经验,我是这么理解产品的:我们打造一个公司、打造一个服务、打造一个App、打造一个功能,甚至写一篇文章,都是在做一个产品。这些事情对于我们的能力要求,其实是相同的。从更大的范围来讲,产品力不是技术能力,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能力。
29 定义完了产品,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,就是弄清楚产品的第一步是什么。做产品的第一步是设定一个清晰可衡量的目标。大部分创业者,还有在做产品的人,往往会缺失第一步。一旦缺了第一步,后面你做的所有事情,都是白搭。30 如果你问一个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,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既要解决A又要解决B,还要解决C,这简直就是胡扯。很多时候,我们之所以在对目标的设定上面出问题,最大的原因在于贪心。我们其实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好了,但是我们却经常会希望通过一个过程,去解决四五个问题,照顾到更多的人。这样做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好,整个组织效率极为低下。很多失败的创业公司,到死为止,都没有讨论过这个企业共同的目标是什么。31 设定好了共同目标,让团队所有人都能在一个世界里思考问题,这个时候,我们就需要给产品定义一个标准。什么是产品的标准?我进行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定义,就是三个关键词:优越感、价值、安全感。 32 衡量产品标准的三个关键词里面,最核心的是哪个呢?我认为是价值。我们做产品的时候只谈价值,不谈体验。在这个世界上,对于用户而言的价值衡量只有两个:一个是用户愿不愿意为你真正付出时间,另外一个是用户是否愿意为你真正付出钱。 33 做好产品的方式分三个级别:最高级的就是品牌,品牌定义的是你要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感觉。第二层是需求,但是如果两个企业满足相同的需求,一定是品牌决定消费者的选择。第三个层面是功能,它们是一层一层分解下来的。 34 优越感和价值几乎把一个品牌展示到了极致,所以我们在传递品牌方面最有效的方式,就是利用产品的优越感和价值。 35 产品其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,顶级的产品也是一种顶级的人格。
36 产品要做主动积极的选择,而不是耍小聪明,更不是被动消极。 37 产品要有自己的使命和目标,产品要根据使命和目标去做重要的事情,而不是大量地去做“紧急不重要”、“不紧急不重要”的事情。 38 产品要信任用户和自信,坚信以光明正大和透明的方式呈现给用户。与用户交流,不需要任何潜规则和小聪明。哪怕有问题,也以明确的方式告知用户,或者明确地做功能限制后告知用户。 39 产品要坚持更安全、更便捷、更透明的核心价值,虽然早期不如抖小聪明的来得快,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用户必然会感知到。 40 用户认为的产品价值有两个:一个是产品的性能,包括设计、功能、配置等等;另一个关键就是品牌。 41 任何一家科技公司,要么让用户以更低的价格获得相同的产品,要么是用相同的价格获得更好的产品,否则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是家科技公司。 42 创业早期必须得依靠特别强的产品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形成爆品。如果没有办法形成爆品,其实后面什么机会都没有了。
43 创始人迭代成长的背后是学习的框架,成长与否的背后在于有没有给自己设定学习系统。有任何地方要做改变,这个系统就会更新迭代。所以创始人一定是要跑在系统里面,只有系统可以帮助做好理性化标准。 44 我每天只安排3件事,从来不做第4件事,因为头部10%的事情几乎决定了后面100%的结果。我所干的这3件事一定是和计划相关的,和周计划、月计划、计划相关。学习也是一样的,我有自己的学习框架,我只学和这个相关的事情。 45 我的学习的基本逻辑是——对任何一个东西感兴趣,或是要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的时候,先用脑子里的想法画出来一个框架,然后阅读所有相关的资料和书,这个是第一个阶段。46 第一个阶段结束以后,我把它变成一个更成型的逻辑,然后紧接着会干第二件事情——去找人聊。找所有直接相关的人,写文章的人,研究过这个领域的人去聊。另外,招人的过程也是非常好的学习过程,因为你可以通过和这些优秀的人交流,学到各行各业的关键要素,从而形成一个可运营的框架。47 这个框架我希望能够拿着数字印证,从而变成一个可运行的框架。这个框架一定不是一个完美的框架,也不是一个完美的逻辑。但有了框架以后,我们自己真正做的时候能够验证,我们做的是对还是不对,怎么来升级和复盘,形成循环。这个系统最大的好处是,我运行的时候还是在学习,但是可以不断复盘,这个是我一直在使用的一个学习方式。 48 除了CEO自己要学习以外,也要思考如何把我们学习的东西变成一个系统,怎么把学到的东西给到团队。我愿意上各种各样的战略的课,因为上课带来的好处不只是学习新的知识。上课最大的好处是当我们的实践和别人沟通交流以后,整个体系化以后,把所有实践变成系统能力给到团队,这个是我去上课最重要的一点。我们过去的成功不能只属于自己,也带着运气。无论是运气的还是自己努力得来的,都是自己真正的本事,把它总结成一个系统一起给到团队。49 我希望把自己的角色从一个创业者变成一个企业家,创业者是从0到1,企业家是做完从0到1,还有从1到100。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没价值了,我是这个企业的瓶颈了,我转身就走。 50 我并不认为起点一定决定了什么,长期来看,一个企业的成长速度决定了一切。没有任何一个新企业的起点会高过传统企业,天壤之别。但起点低,不代表我们的成长速度和迭代速度比他们慢。从成长的角度拉开时间周期去看,就没那么焦虑了,你会看到诺曼底登陆迟早会来到。1)《李想:过去两年创业失败率有史最高,很多公司到死也不知道目标是什么?》作者/李想,BY混沌研习社(ID:dfscx2014)
2)《李想:终身成长》作者/张辉,BY 辉哥奇谭(ID:huigeshow)
3)《主持人手记:“酷哥”李想》作者/权静,凤凰财经,凤凰网
最后,为了应景,我们附上理想ONE交付后的用户感想,很真实的评测